参加九三阅兵活动的记者全神贯注,记录精彩瞬间。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阅兵活动现场,还有这样一支“隐形部队”,他们堪比“特种兵战队”——拼技术、拼设备、拼战略……正是他们的努力、拼搏和进取,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才能通过如此全方位立体化的新闻报道,身临其境般体验这场盛典的实况与热烈氛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与身边几名参与活动的记者进行了交流,听他们讲讲自己的采访报道故事。
庆幸成为见证者记录者
“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让《中国日报》记者苑庆攀感触颇深。
深耕国际传播报道的苑庆攀,在跟很多西方国家同行朋友接触中发现,他们对二战期间东方主战场的认知并不深,“从某种程度上,这也证明着我们对东方主战场的宣传还需要加大力度。”在苑庆攀看来,阅兵活动的举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途径,“让全世界看到,80多年前,我们付出了巨大牺牲,这不只是我们的胜利,也是人类文明的胜利、世界正义的胜利。”
与苑庆攀一同见证阅兵盛况的,还有他的本家大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在苑庆攀的视频报道中,专程从台湾来京参加天安门广场阅兵活动的苑举正,坦言自己此次是以抗战家属的身份光荣参加活动。
依托苑举正受邀参加阅兵观礼的契机,苑庆攀这几天专门策划了主题为“带台湾大伯参加九三阅兵观礼”的视频报道,热度颇高,尤其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苑举正偶遇洪秀柱”这期,更成为爆款新闻。谈及此,苑庆攀表示,最初的设计,是让大伯在此讲述自己家族的抗战史,通过家和国之间的呼应,来展现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万万没想到,碰到了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女士,便有了视频中两人握手合影的那一幕。”
9月3日当天,苑庆攀负责实时更新《中国日报》的中、英文社交媒体对活动现场的直播。他说:“很庆幸这样值得书写的历史时刻,我能成为见证者、参与者以及记录者。”
忙完当天上午的直播活动后,苑庆攀坦言自己一直紧绷着的弦要松一松,从上合组织峰会报道无缝切换至九三阅兵报道,“我有个朴实的愿望,我想补个觉!”
俯仰之间皆是重器
“特别感谢中国记协和行业报协会给的这次机会,太珍贵了!”谈及此次经历,《中国航空报》摄影总监岳书华难掩激动。
从2015年到2025年,岳书华先后4次聚焦阅兵空中梯队,每一次都像期待“开盲盒”:“不知道会有哪些机型、什么编队,也猜不准会不会有新型号露面,直到‘面纱’揭开,一边按快门,一边心跳加速。”前三次,他都只能在市区寻找点位,用不同角度捕捉国之重器的雄姿,“这次能在现场见证,那种光荣感完全不一样”。
为了拍好这次阅兵活动,岳书华提前做足了准备。镜头该选什么焦段、带几台机身合适,能不能带三脚架和闪光灯,要不要备梯子……岳书华反复向有经验的同行求教。
这次阅兵活动彩排前,岳书华买了梯子,摄影器材由三个机身组成,镜头焦段从广角的12—24到600的定焦大炮,焦段全覆盖,整套设备重达50多斤。
当天,过完全部安检程序的岳书华快步冲向指定位置,发现视野被灯柱、音箱遮挡后,又扛着相机、搬着梯子四处找角度,“就想在规定范围内,把这些珍贵瞬间都记录下来,给时代留影。”
“今年的梯队不只是好看、有气势,更突出实战能力。”岳书华表示,快门声中,他用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一次阅兵的空中梯队,更是中国航空力量崛起的现实剪影。
阅兵活动结束后,岳书华跟大批记者快速赶回梅地亚新闻中心,精心挑选上午拍摄的现场照片,保障当天《中国航空报》看航空融媒体工作室的新闻产品推送。此外,他拍摄的大量现场照片也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官方微博上进行了推送,“在现场,俯仰之间,皆是重器。作为新闻‘战队’的一员,我感到无比震撼,内心满是感动。”岳书华还分享道,“尤其是当天下午看到一些记者忙完手中的稿件,现场购买歼-10、歼-35、歼-20的飞机模型作为伴手礼时,我觉得阅兵不是结束,每个记者心中都将载着这份豪情不懈奋进。”
职业生涯中光荣时刻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阅兵活动现场,受阅官兵齐声高呼响彻云霄。同时,也引发现场参与报道的《羊城晚报》记者柳卓楠的共鸣。“真的太震撼了!对于一个年轻记者来说,这是职业生涯中非常光荣又重要的一刻。”
“开场,千人军乐团奏响《松花江上》,合唱声响起的时候,我真的泪目了,仿佛一下子回到了1931年9月18日。随后军乐团又演奏了《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革命歌曲,中华儿女14年浴血抗战的历程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放。这是我们无法忘却的记忆。”当听到现场很多观众一起演唱这些歌曲时,柳卓楠感慨道,“这是一种血脉觉醒,是刻在骨子里的团结力量。”
让柳卓楠难忘的还有战旗方队。“每一面战旗都是抗战先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都书写着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
在现场受到鼓舞的柳卓楠,当天以一个整版的文字报道以及现场3条视频报道,展示着这场阅兵活动如何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为具体行动。
“这12天,我尽全力做了能做的,无愧于心。”9月4日上午,柳卓楠在朋友圈发出的这番感慨,道出了所有参加本次报道的记者的心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