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歌手陷歌曲改编侵权风波——

音乐创作与传播须在版权框架内进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作者:于波 徐雯静 发布时间:2025-09-04 14:17
分享到:

  韩国知名流行音乐人权志龙素以创作才子形象活跃于乐坛,近日却因涉嫌违反韩国《著作权法》遭警方调查,引发音乐界关注。据媒体报道,2024年11月,作曲家A某向警方提交诉状,指控权志龙及其所属公司YG娱乐于2009年4月未经授权复制其原创歌曲G-DRAGON,通过改编歌曲重新命名为My Age is Thirteen并收录于专辑Shine A Light中发行,且未标注原作者信息,涉嫌侵犯著作权。目前,警方已对YG总部及韩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进行两次搜查取证并立案调查。

  此事件折射出了当下社会对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及商业价值认可的重视。事件的核心争议聚焦于创作归属权认定、改编边界界定及作品登记流程规范性等法律细节,同时也暴露出数字化时代音乐作品传播与保护中存在的署名权落实、原创性验证及利益分配机制等现实困境。


  尊重原作是音乐作品多样改编基本原则


  21世纪以来,音乐市场呈现大众化和开放化,音乐创作工具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作和改编歌曲,不少经典歌曲也因为改编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带来不一样的听觉体验。

  然而,许多创作者会将此类改编作品注以“重混”“采样”“拼贴”等术语,模糊掉改编作品同原作品之间的特定联系,使得部分未经授权的改编作品得以掩人耳目,从而侵害原作品作者的著作权权益。从法律视角看,串烧、混音、采样等行为不能掩盖其改编作品行为的本质。

  事实上,无论利用原作品的方式如何变化,只要是在保留了原作品基本表达的情况下改编原作品而创作出新作品的,均属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改编行为。

  此次事件争议的焦点集中于权志龙2009年个人演唱会上的一首串烧曲目,该曲目中包括了分别由A某和YG音乐制作人创作的两首同名歌曲G-DRAGON,并将A某创作歌曲部分重新命名为My Age is Thirteen。后续该曲目还作为演唱会实况专辑Shine A Light的一部分发行于市场,是典型的改编行为。在目前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演唱会组织方及专辑发行方涉嫌侵权事实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权志龙个人如果仅作为表演者,则不会成为侵权行为的直接行为人。

  众所周知,音乐作品的改编不能损害原作者的合法权益,除了取得原著作权人的许可外,改编还需要尊重作品的核心理念。如果对原作品的改编行为不当,使得原作者在作品中传递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甚至使得公众对原作者产生了误解,就可能构成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在2019年央视中秋晚会上,歌手谭维维带来的摇滚版《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其魔性的风格,加上特点鲜明的华阴老腔,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引起了改编权属争议。该歌曲的原作曲者许镜清在微博上发文表示,“这种未经本人授权就擅自改编歌曲,且歪曲了作品本意”的做法,是“不尊重版权、不尊重原创作者的行为”。虽然后续许镜清删除微博并只表示需尊重传统经典,谭维维也公开道歉使风波得到平息,却提醒了大众对于改编应当保持必要的限度和尊重。而一般大众对音乐作品出于个人使用目的的改编,虽然可以作为合理使用而不构成侵犯改编权,但也应当坚持上述原则。


  音乐传播过程中合规边界需厘清


  音乐作品的特定传播需要严格甄别、依具体情况处理。相较于以唱片等有形载体为主的传统音乐市场,现代音乐市场更强调数字音乐的发展,公众获取音乐作品的主流方式也转变为利用在线音乐平台直接欣赏作品的内容。这意味着传播成了音乐作品推广和帮助作者获取收益的重要渠道,传播权也成了著作财产权中的重要部分。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与文娱市场的发展,作品的传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生,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这就更需要我们仔细辨别,厘清不同行为的性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表演作为一种重要的作品传播方式,也是公众更加青睐的欣赏作品方式。通过表演者的精彩演绎,音乐作品更易被公众接受并喜爱。但表演本身以及包括音乐作品在内的表演的传播就很可能因复杂的情况引起纷争。因此,对于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还需结合权利人意愿综合衡量。

  传播过程中著作人格权的保护愈加值得重视。在这个人工智能和信息网络蓬勃发展的时代,著作人格权则容易受到忽视。许多影响较大的作品均为法人作品,人工智能生成物可版权性讨论更是对自然人作者地位的冲击。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社会还是立法都呼吁作者本位的思想,强调对著作人格权的保护。越来越多的作者在希望通过作品取得收益的同时,也能得到对其作者身份的认同和作者人格的尊重。

  此次权志龙涉及版权争议的源头除了未经授权改编和演唱音乐作品外,还在于后续演唱会实况专辑的发行并未对原作者进行署名,涉嫌侵犯原作者的著作人格权。当人们打开各大社交媒体或内容分享平台,常常能看到许多用户创作内容后标注着小字“cr.”且后跟另一个用户名,这是因为许多个人创作者并不排斥其他用户的转发,而仅要求他们标注原作者,“cr”就此成为了网络流行语,意思是“Created by”或“Credit to”,用于标明内容的原作者或出处。


  合规发展是现代音乐市场繁荣之道


  完善的集体管理制度能够保证规范化、高效化的版权管理。现代《著作权法》赋予音乐作品作者复制、改编、表演等一系列利用权。不断发展的音乐市场又将这些权利使用的方式大大扩充,如果仅靠个人的力量,权利人很难进行有效管理。

  为此,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应运而生,著作权人可以将自己的有关权利授予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它集中向使用人发放许可,收取使用费,将使用费按照实际情况分配给各个权利人,并在必要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相关的诉讼和仲裁。

  在此次侵权风波中不难发现,韩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实际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协会保留的作品登记是确认创作者是否享有著作权的重要初步证据,通过协会取得的作品使用费更是营利性行为的决定性实证。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韩国,每首原创音乐作品都会进行作品登记,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这些歌曲都需要向协会付费,协会再根据歌曲的使用量向著作权人结算版权收入。协会的存在帮助构建了完整的收费规则体系和极强的国民版权付费意识,从而激励音乐人创作优秀作品,形成了一个健康的音乐环境,值得借鉴。

  在数字网络时代,面对使用作品的海量需求,不能及时有效地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机制和交易规则,不仅将极大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不利于版权产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推广跨界版权合作也能够扩展音乐市场边界。如果说高效管理是把音乐产业这块大蛋糕切好,那么发展音乐市场就是把蛋糕做大。而跨界合作能够让音乐作品以及录音制品的使用方式和范围不断多元化和扩大化,让作品的价值在权利交易和流转过程中实现,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的同时,又能进一步拉动需求,让音乐产业走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以我国在线音乐头部企业为例,大型互联网公司背景让其具有充分的跨界背景和跨界可能,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创新,这些企业打破行业壁垒,将音乐与综艺、科技、汽车、游戏等领域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音乐本身的价值,也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我们应当鼓励更多的从业者将音乐作品运用于多元化的场景和用途,推动“音乐+”融合业务形态产生,让它们成为重要的音乐传播渠道,让音乐市场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此次音乐著作权纠纷虽尚未定论,却再次揭示了音乐产业中改编、署名与传播的法律隐患。无论是巨星还是普通创作者,都需谨记:音乐创作与传播必须在版权框架内进行,尊重原创、明确授权、规范署名,是避免争议的基石,否则版权纠纷不仅会导致民事责任,还可能使侵权者面临刑事风险。唯有在秩序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音乐价值的可持续增长,推动文化市场合规发展。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 微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高低音  
  • 版话儿  
  • 传媒瞭望  
  • 广电家  
  • 印业独家  
  • 中国农家书屋  
  • 版人版语  
  • 好书品读  
  • 发行观察   
  • 微博:  
  • 新闻出版广电报   
  • 学习强国: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今日头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     

  • 中国出版  
  • 广电视界  
  • 中国新闻出版之家  
  • 读友汇  
  • 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华讯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出版》杂志社   |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