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新闻纪录片《麦吾兰江的“心”事》

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生命之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作者:殷海涛 童林 发布时间:2025-08-26 11:47
分享到:



  2023年9月21日,两架从新疆喀什起飞的航班降落在河南郑州,机上载有28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们将来到这里接受免费治疗。跨越4000公里,这群孩子一抵郑州,便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接到线索后,采访团队第一时间赶赴河南省胸科医院,了解他们的情况,策划推出新闻纪录片《麦吾兰江的“心”事》,在全网引起巨大反响,全球总传播量近1亿次,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三等奖。


  为什么选择麦吾兰江


  面对一张张陌生而稚嫩的面孔,加之新疆同胞名字较长、语言沟通不畅、文化习俗差异等因素,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厘清每个孩子的病情。而更棘手的是,他们在郑州的治疗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这群孩子的立体故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要避免浮光掠影,关键在于挖掘人与人之间动人的关联与互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孩子中找到一个能串联起故事整体脉络的核心人物。

  视频的主角麦吾兰江,在郑州度过了19个日夜。这19天里,记者们也“扎根”病房,与孩子们朝夕相伴,悉心捕捉着麦吾兰江和其他孩子心绪的流转,以及无数真实而动人的瞬间。

  在28个孩子中,麦吾兰江的明朗帅气固然引人注目,但选择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涉疆报道一直是国际舆论场上的敏感议题,长期受到西方社会的高度关注,也伴随着不少虚假信息与误读。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如何真实展现新疆与河南之间的民族团结故事,是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经过讨论,我们决定以情感为纽带,将民族团结与人文关怀具象化到一个具体人物身上,而麦吾兰江正是最佳人选。

  他是这群孩子中病情较复杂的一位,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懂事与坦率真诚,自然而然成为沟通的桥梁——既是维吾尔语“小翻译”,也是愿意敞开心扉交流的少年。更让我们意外的是,他有一颗细腻的心:竟主动想到在网上定制锦旗表达谢意。这种全然出自本心、毫无雕琢的举动,带着质朴与真切,瞬间打动了我们。

  采访跨越中秋与国庆。当万家团圆之际,这群孩子却在医院病房里度过了或许是人生中第一个“异乡节”。于是,我们带着水果走进病房,与他们一同过节。见到我们时,麦吾兰江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盼着你们过来呢。”十几天的相处,信任与友谊已在彼此心间悄然生根。

  即便拍摄结束半月有余,我们依然与这群孩子保持联系。许多孩子用家长的手机加了我们的微信,不时分享家乡的生活点滴。回到叶城县十几天后,我们与麦吾兰江视频连线,他开心地说:“看,我长胖啦,脸上都有肉肉了!”他还掀起衣服,展示结痂的手术伤疤。我们将这一幕以最朴素的方式保留在视频结尾:没有背景音乐的渲染,只有生命的原生力量在画面中静静流淌。

  记者从来不是冷眼旁观者。以记录之名相遇,却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生出真切牵挂。唯有真正融入孩子们的世界,才能触摸到报道深处最细腻的纹理。

  记得返程的大巴车上,麦吾兰江突然情绪低落,轻声说:“不想回去。”他对郑州的不舍溢于言表。一位护士轻声鼓励他:“你好好学习,将来考到郑州大学来。”机场临别时,他与一位郑州大学毕业的社工姐姐郑重许下了“十年之约”。互加微信后,社工姐姐说:“我在郑州大学等你。”也许这句话,会成为他人生新篇章的开始。


  13次删改,剪辑的温度落在何处


  12分26秒的双语微纪录片《麦吾兰江的“心”事》,以麦吾兰江的治疗经历为切口,讲述了28名新疆患儿“心”事被治愈的故事。19个日夜的拍摄,积累了海量素材,最终却要凝练成短短10多分钟的精华。这场剪辑与取舍,无异于一次“沙里淘金”的艰苦跋涉。

  从一开始,我们就明确以国际传播视角切入,既要回答“谁来讲”的问题,更要思考“讲什么”。因此,如何在剪辑中既澄清新疆发展的真实情况,又展现河南与新疆的深厚情谊,对我们来说是巨大考验。而这一切的根本,仍在于真实。唯有真实,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什么样的画面才算“真实有效”?

  答案在于精准预见。我们提前锁定了不可或缺的瞬间:多学科医生会诊时的严谨推演,孩子被缓缓推入手术室、门扉合上的刹那,手术医生更衣时的沉静专注……这些无声的画面,比任何采访都更具震撼力。

  时间轴本身即是叙事脉络——从入院到出院,是一次完整的生命旅程。为此,我们将故事划为五个章节:入院、手术、中秋活动、留观、出院。为保持五个部分的连贯性,麦吾兰江的故事如一条坚韧的丝线贯穿始终,其间点缀着其他孩子的片段,串联起人与人之间细微却温暖的联系。

  这12分26秒,是历经13次删改后的定格。它精准捕捉了麦吾兰江的心路起伏:从术前忐忑,到与医护建立信任,再到术后留观,直至返程依依不舍……一个14岁少年的“心事”,被层层揭开。

  初剪版本长达14分钟,原本还包含另一位孩子伊力哈木的手术故事。最终,经团队多次审看讨论,认为在国际传播中,双线叙事虽饱满却略显分散,不利于传播聚焦。于是我们忍痛舍弃大量素材,将光束聚焦在麦吾兰江身上,让河南与新疆的真情、民族团结的大爱,通过一个具体生命的故事被“做活”、被“做深”。


  大爱传播,跨越民族的生命关怀


  2023年10月30日下午,《河南日报》、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大河报》联合推出这部双语微纪录片。上线仅数小时,便登上抖音同城榜第三,随后被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等多个平台转载,该长视频及3条拆条视频,经过各媒体集中发布助力,最高登上抖音全国热搜榜第五、郑州同城榜第二。网友纷纷留言感谢河南医护,称赞影片“真实又温暖”。

  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同时在X、优兔、脸书等海外平台发布,考虑到新疆与八国接壤,中亚国家同样是重要的传播对象,根据不同平台特点和受众需求,选择完整视频或切片推送。视频很快被《中国日报》、新疆等单位和地方的多个海外华文媒体转发,在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国收获关注,全球传播量近1亿次,实现了跨区域、海内外联动。影片通过普通人的视角、人文的关怀、平衡的叙事,向海外观众真实呈现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爱。

  这份跨越民族的生命关怀,也抵达了友邦邻国的心房。吉尔吉斯斯坦驻华大使阿克提列克·穆萨耶娃观看报道后深受感动,专程赴郑州,表达了中吉两国共同开展先心病儿童救治的意愿。2024年3月,河南医疗机构派出专家团队赴吉尔吉斯斯坦展开患儿筛查。3月22日凌晨,10名吉尔吉斯斯坦先心病患儿在家属陪同下抵达郑州,历经36天的治疗后全部顺利出院。

  心之所向,路亦相连。一颗因新闻报道播下的善意种子,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悄然生根。从黄河之滨到天山脚下,再到比什凯克的星空下,这场关于生命与希望的大爱接力,正跨越地域,温暖而有力地传递。

  (作者均系河南日报社记者)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 微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高低音  
  • 版话儿  
  • 传媒瞭望  
  • 广电家  
  • 印业独家  
  • 中国农家书屋  
  • 版人版语  
  • 好书品读  
  • 发行观察   
  • 微博:  
  • 新闻出版广电报   
  • 学习强国: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今日头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     

  • 中国出版  
  • 广电视界  
  • 中国新闻出版之家  
  • 读友汇  
  • 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华讯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出版》杂志社   |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