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金鑫)8月18日,东方出版中心在上海书展中心活动区举办“东方读书会”第20期活动,聚焦新书《上海六千年:海纳百川的文明之路》。复旦大学文科资深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陈杰作为作者嘉宾,与读者共探上海从史前聚落到国际都市的文明轨迹。
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文汇报社总编辑陶峰,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出席并致辞,活动由东方出版中心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刘佩英主持。
《上海六千年》以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为双翼,系统梳理了上海六千年的文明演进。陈义望在致辞中强调,该书“不仅是上海历史的钥匙,更揭示了家园诞生、城市成长与文明延续的深层逻辑”。陶峰指出,书中“海纳百川”的脉络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文化高地”的定位,而汤世芬则从考古角度评价其“为读者打开了通往上海历史长河的大门”。
在深度对谈环节,主持人万骏与两位学者围绕“如何理解上海六千年”这一命题展开层层递进的探讨,从科普“上海具有六千年历史”这个“冷知识”开始,到解密何以上海,现场观众得以跟随专家的思维轨迹,完成一场从具体文物到文明特质的认知跃升。
葛剑雄教授率先解构了“上海六千年”的时空概念:“我们讨论的不是行政区划上的上海,而是历史地理意义上的上海——这片土地见证的文化堆积,恰似长江入海口的泥沙沉积,层层叠叠却脉络清晰。”他以吴淞江与黄浦江的“江浦合流”为例,揭示水系变迁如何造就上海“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就像书中所说,上海文化的特点是不断将外来先进文化本土化,并不断超越,这种转化能力至今仍是城市灵魂。
陈杰馆长则带来考古学的微观叙事。当他描述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象牙权杖时,观众仿佛亲历了考古现场:“在福泉山遗址发掘出这两件礼器时,由于象牙材质脆弱,需要连墓葬整体切割搬运。如今其中一件权杖在博物馆展柜里散发的神秘光泽,颠覆了我们对于良渚文化仅以玉器为礼的认知。”通过对松泽遗址出土陶猪、青龙镇塔基瓷片的解读,他构建起从家畜驯养到国际贸易的文明演进链,“每件文物都是历史拼图的关键一块,连缀起来方能看见完整的上海面孔。”
当话题转向以上海为核心的江南地区的水系发展是如何造就了上海,以及从历史、地理等角度介绍上海在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内外贸易中的地位时,葛剑雄教授总结,上海发展起来的原因,两点最关键:第一是地理位置优势,上海处于“江海之会,南北之中”,以港兴城,唐宋时期这里已是万商云集的国际港;第二是上海地区的历代民众比较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顺其自然,也要恰到好处地人为干预,比如苏州河的改道使得上海通过吴淞江水系、黄浦江水系联通了长江。作为一名上海人,他感到非常骄傲,因为上海永远是一片热土,永远是一片海纳百川之地。
《上海六千年:海纳百川的文明之路》由东方出版中心近期出版。图书从考古、历史、艺术、文化、地理、科技、经济等不同领域切入,深度挖掘了上海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个中心”的历史底蕴,生动勾勒出上海跨越六千年的文明演进轨迹——从中华文明南北交融,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上海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开拓进取。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