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界聚焦《关于加快推进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系列报道之一
国家版权局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紧扣版权实践,构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版权规则体系,推动版权工作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版权要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模式深度融合发展。 《意见》的发布实施在版权领域引起热议,学界专家围绕《意见》的发布对于全面提升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展开深入讨论。 创新:兼具问题针对性与实践指引性 “《意见》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指导我国版权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杨勇认为,《意见》围绕构建版权法律体系、版权社会服务体系、版权保护体系、版权对外交流体系,全方位展现我国版权管理的愿景,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版权局国际版权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胡开忠提到,《意见》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版权法律体系、完善版权社会服务体系、加强版权保护、加强版权对外交流合作等几个方面全面讨论了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几个环节中的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具有全面性和创新性。 “其创新性体现在提出了构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版权规则体系,推动版权工作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版权要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模式深度融合发展;强调了版权事业的中国特色,如《意见》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版权法律体系,要讲好中国版权法律故事、版权产业故事、版权保护故事、版权国际合作故事等,组织开展民间文艺优秀案例展览展示等;突出了人才培养和加强研究的重要性,如《意见》提出要加强版权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版权理论研究,建立全国版权工作专家库,鼓励推动高校成立版权智库和研究教育基地。”胡开忠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万勇看来,《意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系统围绕版权法律制度完善、产业服务优化、多元保护强化与国际参与深化等环节部署工作,体现统筹规划与体系推进的鲜明特征。从整体框架来看,《意见》既回应了技术创新对版权制度的挑战,又夯实了版权制度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兼具问题针对性与实践指引性。 亮点:关注新兴技术发展对版权治理的影响 版权制度是促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加速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陈绍玲认为,《意见》的发布有助于数字智能时代完善版权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条例的修订,对于进一步落实《著作权法》修订成果,完善集体管理体制,应对人工智能对著作权制度的冲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员、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陈锦川认为,《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旗帜鲜明地把“完善版权法律制定”作为推进版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可见国家版权局对此工作的高度重视。期待《意见》能够有力落实,完善版权法律制度,从而不断提高版权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不同版权业态呈现融合共生趋势,我国版权事业迎来诸多崭新机遇和挑战。”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卢海君提到,如何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更好融入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推动我国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意见》系统部署了制度建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保护强化、国际交流促进四方面重点工作,为全面提升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版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释放利好。尤其是,高度关注新兴技术发展对版权治理的影响,实为一大亮点。 胡开忠对此有同样感受。他认为,《意见》中最能体现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亮点是强调要健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新兴业态版权保护制度,强调“推动版权工作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这适应了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强调版权制度要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 在万勇看来,《意见》提出“推动版权工作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强调以数字技术赋能版权治理,将版权制度建设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助力版权工作在确权、行权、维权等方面的协同贯通,推动版权法治运行一体化建设,有效推进版权行业从数量递增到质量跃升的转变。 落实:紧扣技术发展和产业革新脉络 《意见》的发布实施是推进版权事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如何在实践中具体推进落实,考验着版权从业者的智慧。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焦和平认为,《意见》提出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需要,健全版权保护制度,为新兴业态规则体系构建提供了政策遵循。建立既符合国际趋势又适应中国国情的规则体系,一要以国际规则为参照,吸收先进经验;二要立足国情,结合产业阶段与文化特性。应充分调研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本土文化需求,参考国际规则中适配中国产业阶段的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关注到《意见》中提到“创新版权宣传方式,推动版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她认为,版权宣传的目标是提升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推动尊重版权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在她看来,不同的主体对于版权的认知和需求程度不同,要提升宣传精准度。版权宣传应当把握好时机、尺度和效果,切实提升实效。同时要注重加强版权国际传播,提升国际话语权。 “《意见》的发布实施不仅是对当前版权工作的全面梳理和提升,更是对未来版权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发布只是一个开始,关键在于落实。”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金娣认为,各地区、各部门应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强化版权意识,共同推动我国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肖世杰对《意见》实施后版权工作具体推进提出若干建议:在立法上要以版权工作实践中的立法需求为导向,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等重要法律规范的修订,特别是推进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办法等实践中迫切需要的法律规范;利用技术赋能,健全行政调解协议的执行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 肖世杰特别提到,版权管理部门应按照《意见》提出的“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版权主管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将《意见》落到实处。 “为切实回应实践层面的急难愁盼,版权行政管理部门要持续吸收各方意见,紧扣技术发展和产业革新脉络,推动版权相关制度适应性调整、创造性建构,以高质量版权服务、高标准行政保护畅通版权确权、授权、维权全流程,以高水平版权宣传铸牢全社会版权保护意识,讲好版权保护‘中国故事’。”卢海君说。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