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全球防伪安全包装市场规模预计将达50亿美元
RFID技术助力包装防伪性能提升。
根据全球市场权威机构史密瑟斯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到2030年的防伪、品牌保护及安全包装的未来》,防伪安全包装需求增长态势显著。报告显示,自2021年以来,防伪安全包装的市场规模以5.4%的复合年增长率稳健攀升,预计到2025年底,该市场规模将达到40亿美元。按照今后5年4.7%的复合年增长率,2030年该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0亿美元。
规模扩张
追踪溯源技术势头迅猛
报告分析,防伪安全包装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零售模式的变革及造假活动的日益猖獗。线上购物的兴起、社交平台的普及,使得商品销售渠道愈发多元化,也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为应对这一局面,企业对品牌保护相关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持续上扬,该市场增长动力依旧强劲。预计在2025—2030年间,防伪安全包装市场将以4.7%的复合年增长率继续扩张,到2030年的市场规模将飙升至50亿美元。这一预测反映了市场对品牌保护的长期需求及相关产业不断创新发展的潜力。
根据报告,包装领域的防伪和品牌保护建立在四大核心技术之上。追踪溯源技术目前在市场中独占鳌头,2025年占据防伪安全包装市场应用的44.6%。其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为每一件产品生成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并对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直至销售终端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精准记录与监控。防篡改技术以30.4%的占比紧随其后,通过采用特殊的材料、结构设计或封口工艺,确保产品包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一旦被开启或篡改,便会留下明显且不可逆的痕迹,从而有效保障产品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防伪技术占23%,运用各种先进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如特殊的油墨、纸张、纹理等,为产品打造难以复制的防伪特征,消费者可通过专业设备或简单的识别方法对产品真伪进行快速验证。相对而言,防盗技术占比较小,为2%,主要应用于一些对产品安全有特殊要求的场景,通过电子标签、传感器等手段防止产品被盗取。
今后5年,追踪溯源技术将继续迎来迅猛发展。随着RFID(射频识别)芯片、智能设备、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与融合应用,其将以8.2%的复合年增长率高速增长,到2030年市场应用有望提升至52.6%。这一技术的广泛普及,无疑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利器。
应用广泛
食品安全备受关注
从终端应用领域来看,食品行业在防伪安全包装市场中占据着最大的份额,2025年占比36%。过去4年间,食品欺诈案例呈爆发式增长,数量增加了10倍之多。这不仅严重威胁消费者安全,也极大损害了消费者对参与食品生产、分销和零售环节企业的信任。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促使食品企业不得不加大在品牌保护方面的投入,采用先进的追踪溯源、防篡改等技术,确保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
工业产品包装作为第二大产品类别,在2025年占全球防伪安全包装市场规模的26%以上。防伪安全包装在工业领域主要集中应用于高价值和对安全至关重要的零部件。例如,电气和电子设备、汽车和航空零部件等,这些零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产品的性能和使用者的生命安全。一旦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因此,工业企业对品牌保护的需求同样迫切,通过采用先进的防伪和追踪技术,保障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其他消费品包装占比14%。在这一领域,一些奢侈品牌企业走在品牌保护的前沿。它们将安全特性与单个产品的在线数字产品护照(DPPs)相连接,为客户提供了更高层次的保障。对奢侈品消费者而言,产品的真伪和独特性至关重要。通过DPPs,消费者可以方便快捷地验证产品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制药行业虽然占比6%,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该行业广泛使用防篡改封口和可追溯码,且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日益严格,这些措施已逐渐成为强制性要求。预计到2030年,制药包装的安全解决方案将迎来最快增长。制药企业将不断加大在品牌保护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投入,以确保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应对挑战
技术与法规护航
假冒伪劣产品已成为全球性顽疾,对品牌声誉和消费者安全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伴随市场规模的增长及技术的不断创新,全行业迎来发展机遇。随着追踪溯源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技术供应商可扩大市场份额,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法规政策的推动也为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空间,企业可根据法规要求,开发符合标准的品牌保护技术和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方面,高效的追踪溯源系统被公认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在制药、食品和饮料等领域。不断变化的假冒伪劣形势要求现有技术持续改进,以提升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例如,智能包装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融入功能性技术,使产品能够在供应链中被精准追踪、快速验证真伪并及时识别篡改迹象。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系统开始在电商中崭露头角,通过识别包装设计与正品的细微差异来检测假冒产品。区块链技术则为安全存储收集到的海量数据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但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仍面临着成本高、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法规方面,针对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等在线服务的快速增长,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法规以保护消费者权益。欧盟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在所有成员国实施《数字服务法》(DSA)。该法案主要聚焦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应用商店、住宿平台等被广泛使用的在线平台活动,旨在规范平台运营,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监管力度。此外,欧盟还启动了数字产品“护照”计划,虽然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性,但通过独特的二维码也为品牌保护增添了一道有力的防线。然而,全球范围内法规的不一致性仍然是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
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技术的持续创新及全球合作的不断加强,防伪安全包装市场有望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局面,为全球品牌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综合译自史密瑟斯研究所官网)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