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引发热烈反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作者:张君成 李淼 发布时间:2024-10-31 14:32
分享到:

  9月25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和问候,寄以期待与厚望。这不仅让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备受鼓舞,也激励了全国各地新闻院校的师生。他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如何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以实际行动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备受鼓舞 学习回信精神贡献中传力量


  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中国传媒大学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工作者”这一办学宗旨和方向的鼓励,更对我们未来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升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曾祥敏说:“我们将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国际传播白杨班的开办是中国传媒大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学校面向国家国际传播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重要举措。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际传播白杨班副班主任任孟山介绍,国际传播白杨班以高水平、宽口径、多元素养、复合能力为培养理念,以国际传播为锚点,以人工智能和区域国别形成双重支撑,兼顾理论与实践、兼重人文与艺术、兼容社科与理工,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信息传播人才。“自2022年首次招生,国际传播白杨班共有在校生182名,其中博士生66名、学硕生89名、专硕生27名,形成了博士、硕士两个层次,学硕、专硕两个类别的一支生机勃勃的国际传播后备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任孟山表示,将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面向国家国际传播战略需要,不断优化具有中传特色的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模式。“我们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媒介生态再次迭代升级的背景下,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深刻改革,更新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手段,努力培养更多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中传力量。”


  明确目标 创新培养模式满足时代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也为全国新闻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表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将基于自身特点,在总书记指示的引领下,从国际传播和智能传播两方面着力,一方面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家形象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在智能传播领域当中,能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新闻传播教育当中起到引领作用,切实把总书记对我们的希望落到实处。”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徐剑告诉记者,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坚持“文工交叉”“文理交叉”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发起“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和“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在全国首创了突破学科、院系壁垒,举全校之力培育中国新闻事业领跑人才的育人模式,探索并回答在智能媒体时代如何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专业新闻精英。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魏超向记者表示,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且备受鼓舞。“总书记的回信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新闻教育事业,努力为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贡献力量。”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 微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高低音  
  • 版话儿  
  • 传媒瞭望  
  • 广电家  
  • 印业独家  
  • 中国农家书屋  
  • 版人版语  
  • 好书品读  
  • 发行观察   
  • 微博:  
  • 新闻出版广电报   
  • 学习强国: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今日头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     

  • 中国出版  
  • 广电视界  
  • 中国新闻出版之家  
  • 读友汇  
  • 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华讯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出版》杂志社   |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