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月24日下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艺路传奇:从故宫到巴黎》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本该书作者故宫博物馆院原馆员、旅法画家罗小华同,中国城市影响力实验室主任、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徐文清和光明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祝菲,三位嘉宾向读者解读了本书的意义所在。
祝菲首先谈到了阅读本书的感受:“读完这本书被打动了,更准确地说是被震撼了,被罗小华老师这种在艺术之路和人生之路上勇于克难、勇于追求、永勇于探索的精神所撼动,被罗老师这种在逆境中一步一步穿越,成就自己人生传奇的经历所撼动。”徐文清说道:“之所以一直关注罗老师也是被她的精神所震撼,罗老师身上有一种精神文化的内驱力,有艺术情怀,也有家国情怀。”
罗小华谈到,这本书的出版前后经历了两年时间,其中经历各种不易。而书中作者的曲折经历,也让读者明白成功不是仅仅靠一次努力和考试即可达至,而需要长时间甚至一生的奋斗。作者的经历,恰恰实证了上述说法:从一个搬运工到著名画家,其间一个个故事,对青年一代来说是一堂堂难得的励志课。
谈到自己的成长过程,罗小华介绍了几位恩师,重点讲述了孙奇峰、庞熏琹两位。天津美院院长孙奇峰先生是作者的启蒙老师。庞熏琹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回国组建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他嘱咐罗小华去挖掘祖国空白的学科,作者用行动回报老先生的期望,交了一份“开拓祖国空白学科” 的作业。罗小华介绍,“故宫探秘”这部分写的是不被读者所知的往事。与启功先生、徐邦达先生等大师共事,让作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大师的素养,体会到什么是博大精深。祝菲感叹,罗老师作为亲历者尽可能地还原当年的景象,非常难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
本书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作者创作了大量体现中国元素的作品,如《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夸父追日》等。罗小华期望通过这些作品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以一己之力努力敲开“芝麻”大门,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搭起一座桥梁;比如通过艰难的协调和沟通,改变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大赛评委规则,使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得以入围参赛。
徐文清说,最令人感叹的是除了作者走出故宫、登上巴黎的艺术殿堂,还有归国后投入“临终关怀”“缓和医疗”等公益事业中。她先后组织了N 个“志愿者研究会议和研究群”,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作者说,探索“生命与艺术”的关系,是最近八年公益推动社会养老,临终关怀等公益事业中的艺术追求。回到“以人为本”原点的思考与探索,她突然醒悟:人类是可以找到一种艺术的语言来与一个机构、一个事物、一种情绪对话的。对话的工具可以是图像或听觉的艺术,而不仅仅是文字语言。

最后,罗小华展示了两幅从未亮相的作品——《十牛图》和《蓝树林》。她说:“今天在这里讲了很多,但最终还是需要读者从书中去寻求意蕴。(光明日报出版社 供图)”